返回首页

建设高质量社科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需要一大批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为此,我们要立足守正创新、坚持久久为功,着力发现、培养、凝聚一批优秀理论人才,建设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夯实强大的人才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们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培养建设一支深研细钻、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兵。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着眼解决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完善培养、工作与保障体系,不断提升青年理论人才培养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水平。围绕用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引领、凝聚和培养青年,探索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以高校硕士、博士生群体为主体,成立“新时代青年先锋宣讲团”,在教学科研、理论宣讲、挂点锻炼等实践中培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理论骨干,引领凝聚更多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组织专项课题研究提高社科工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水平。着眼解决社科工作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的问题,在社科规划课题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引导社科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实课题融合研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应用水平。切实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引力和影响力,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

实施理论研究精品工程,凝聚培养理论名家和科研骨干团队。着眼解决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的问题。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精品工程为平台,聚集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知名专家学者组建一流团队。立足新时代新实践,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凝聚培养一批能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参加中宣部举办的全国有影响的座谈研讨活动的理论名家和科研骨干团队。

锻造应用研究与智库咨询优秀团队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培育一批应用研究与智库建设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批青年智库人才和新锐力量。

在推动新型智库转型发展中培养智库专才。围绕建设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加快推进定位明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着力在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内容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在聚才、揽才、用才上做文章,让智库建成吸引一流人才的“梧桐树”、培育拔尖人才的“孵化器”。树立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的智库发展理念,完善跨体制、跨部门、跨学科研究机制,使智库由“孤岛”变为“群岛”,推动智库人才充分交流碰撞,让智库的合力得到最大程度迸发。

依托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后备梯队。着眼于服务决策应用,围绕构建高效运行管理机制、形成标志性学术成果、推出高质量智库产品、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培育可持续发展学术梯队等“五个一”目标要求,立足国际国内学术前沿,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深化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工作格局。

聚焦现实课题培养应用研究人才和咨询专家。发挥社科规划课题、智库课题平台和书记市长圈题点题的引导作用,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凝聚社科专家聚焦国家战略和城市治理,开展长期专题研究、跟踪研究和系统研究。不断推出对指导和推动实践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并遴选观照实践、观点新颖、指导性强的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互动。在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决策咨询能力强的应用研究专家。

构筑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人才体系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孕育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精神,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革命精神与文化的时代价值,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需要我们坚持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搭建研究平台、构建学术体系、塑造理论精品、一体推进红色文化普及,并培养专注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的专门人才。

打造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以核心精神、核心品牌充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重点研究基地。通过组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党史研究者的开放性交流合作等,着力培养一支学术素养好、研究水平高、视野宽广的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同时,构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体系,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培育红色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着眼红色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推动红色文化研究纳入社科规划课题、重点研究项目、重大出版项目的长期选题。广泛发动社科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红色文化,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政治与学术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鼓励支持中青年学者开展系统性研究,发动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历史专业等学生参与基础性工作。

构建多层次红色文化宣讲普及团队。遴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热心参与党的政策和历史宣传宣讲的专家学者,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讲堂,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支持文化工作者探索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红色文化传播有效载体,精心策划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主题文艺展演、红色文化特色旅游、红色文化线上产品等有意义、吸引人的文化精品。引导青少年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坚定“四个自信”。

培养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人才队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述,立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植根本土、面向未来的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人才队伍。

构建传统文化研究高地,集聚专业人才。始终坚持把搭台建梯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依托重点研究机构、基地,团结和联系研究传统文化、地域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建立常态化研究交流协调和合作机制。将传统文化和地域历史文化纳入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轨道,推动传统文化在研究领域、研究范式、学术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全面提升,打造有特色、有影响、有显示度的传统文化研究平台。

培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团队。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既要着眼留住记忆、记住乡愁、深化历史传承研究,更要注重探寻传统地域文化的历史走向和当代价值,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培养传统地域文化的中青年学术团队,要注重吸纳集聚海内外研究力量,聚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深度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传统地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重要文献整理。深化传统地域文化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研究,形成一批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提升传统地域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强化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推动学术名家对话。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交融、互相激发,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要求,社科理论工作者在推动文化交流融合上负有重要使命。坚持对话、互鉴、交融,以高层次学术研讨为平台,推动不同地域传统文化开展深层次对话交流。探讨地域文化的源流谱系、实践传承与当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新发展孕育着新创造,呼唤着新人才,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正当其时。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各方面理论人才,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理论新篇章。

作者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责任编辑:作者:曾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