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新的概念和范畴,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

  第一,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而毫无疑问,话语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具体表现在:

  一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概念和范畴。首先是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和范畴,例如价值、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劳动生产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其次是关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例如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运动规律等,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验证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是马克思描述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例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等。

  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范畴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从扩展外延的角度来看,如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扩展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如资本、利润等也从资本主义的特有概念扩展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概念,等等。从内涵提升的角度来看,如对马克思的科技也是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进一步提升到发展是第一要务等。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和范畴的继承与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基本的框架。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传播,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被世界了解和认知并进行交流和交锋创造了条件。

  第二,创造性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两者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别,但从市场经济一般来看,两者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一般的运行规律,因而与市场经济一般相联系的西方经济学概念和范畴就不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属性,是经济学的共同财富。对于这些共同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兼收并蓄,并加以创新性改造,丰富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这就意味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

  又如,全要素生产率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概念,但作为反映生产力发展源泉的一般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时,就使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再如,经典的熊彼特创新理论所说的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西方经济学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虽然也从各自视角提出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但这些创新定义还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所说的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概念,我国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等内涵。

  还如,中国成功跨越低收入阶段的发展经验,一方面验证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部分有效性,同时也揭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经验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超越,是对发展经济学作出的中国贡献,因而我国使用“二元经济”概念时就加入了新的中国元素。

  第三,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新的概念和范畴。中国的改革发展是前无先例的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特别是40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淬炼出一批既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经济学一般价值的概念和范畴,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新旧动能转换、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带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日益成功,特别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的新话语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世界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学通用话语。

记录总数:4 每页数:1 总页数:4

责任编辑:作者:黄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