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繁荣发展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出的要求纲举目张,抓住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关键。

  一流的学术研究与学术生产,一定是指向重大现实问题、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的。其中,学术话语的打造与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互相嵌入的,不食人间烟火、纯而又纯的自在的学术话语是不存在的。化知为识,才能转识成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基于中国经验鲜活的实践创造,在正确解决中国问题中不断形成、丰富和完善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求,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有意识地提炼标识性概念,不断推进学术创新。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一方面,主动设置议题是高举理论旗帜、把握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的状况。从学术研究总的态势看,一些重要的观点、思潮、流派不是中国本土的,议题也不是我们设置的。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努力,不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学术议题的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引,而且不能把科学理论束之高阁,摆在那里作门面,或是机械地将西方现成的思想、理论及标准“削足适履”,照搬套用,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丧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只有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能切实把握中国学术话语创新的时代逻辑,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学术生产工作。

  另一方面,“标识性概念”只有原创才有意义,没有原创只能讲别人说过的话,这种知识传承的价值,不足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讲“新话”,用新概念阐释新实践和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提炼新范畴和新命题,形成属于中国的学术概念体系,才能立足中国现实,鉴往知来,从历史教益、学术知识的研究中思辨和回应现实问题,更好地指导实践的深入展开。

  主动设置议题,积极打造标识性概念,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要求,必须在实践不断发展中,以提炼“标识性概念”、设置“创新性议题”为抓手,紧扣时代主题,牢牢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才能大有作为。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为国内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强大动力,在国际社会上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这迫切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解读有关政策,切实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和学理支撑。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田”,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化的学术生产过程,而且在于有效落实学术创新的“主体责任”中。


记录总数:4 每页数:1 总页数:4

责任编辑:作者: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