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化

  思想政治课教员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认真学习和钻研一些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掌握它的精髓。我们自己不仅以其作为立身之本,还应该把它融入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在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可能成为一个能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用中国话语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员。只要认真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和人类道德进步的走向是相通的。就功能来说,它们都能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员,都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中,找到和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相契合相一致的思想。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无血无肉无情无感完全非中国化的普遍的抽象的原理阐述,就会失去它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实,中华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思想,以及名文佳作、诗词歌赋,都可以成为我们讲政治课的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要学会用中国话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一定要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并具备善于精准灵活运用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功力。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讲授者,不能轻视甚至拒斥马克思主义,不应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其实,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满足于停留在解字释义的水平,就能发现马克思主义,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威力,一旦应用它来理解与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使其充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而它的现实基础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就是一种历史性存在,难以与现时代相适应。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在我们的时代,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和充满现实的内容。“天人合一”已经突破传统中的天命论杂质、提升为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新内容,解决了原有命题中“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之争的内在对抗;只有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懂何者为故,何者为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过程中“革故鼎新”的本质和方向是什么;不懂辩证唯物主义,就不懂“实事求是”为什么能从古人倡导的一种治学态度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不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它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最多只能停留在封建社会口惠而实不至的所谓“王道”“仁政”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当代中国已上升为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的水平,而不单纯强调水的载舟和覆舟功能,否则就无法超越封建社会统治者既离不开人民又害怕人民的两难困境;离开辩证法,离开矛盾对立统一学说,不知合与分,和与斗的辩证关系,就会陷入另一种片面性。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些古训极好,为什么中国历代王朝总是一再重复弱本强枝、失去民心的错误呢?没有唯物主义历史观,难以解释清楚。因此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补充、拓展、完善,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这种态度在课堂上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南辕北辙,而是相得益彰,各自发挥特长和优势,从不同方面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个人的学术与信仰有其自由,但在当代中国,传统儒学经典进课堂不是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熟读儒学经典而不与时俱进的当代儒者,而是将他们培养成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思维方法,又通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核、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的掌握,成为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教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人。而且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

  3、论据各异,智慧相通

  我有位朋友是一位有成就的自然科学研究者。他向我提了个问题,如果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那我们这些以客观外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就用不着进行科学实践,坐在家里做足修养功夫不就行了吗?这种困惑是建立在不理解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心学的精华所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自特点和运用边界,就容易陷入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理论困境。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员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情心、恻隐心、怜悯心、羞耻心并非与生俱来的。政治理论课讲世界的物质性,讲规律客观性,讲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世界,世界在人产生之前早就存在;讲要承认有天人之分,承认世界有主体与客体之分,它们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统一的,而不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等。如果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类就不必认识世界,也不必改造世界。心外无物,人类实践和科学研究就没有对象;心外无理,就不必探求和研究客观规律。

  可在讲授儒学经典中会讲到孟子的性善说,四端四心说,尤其是讲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时,会讲到离事而言理,强调理在事外;会讲到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主张返回本心,致良知。讲到良知是天性,是本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些是天性,内在于心,不假外求。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物质、客观、实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心学中,强调的是天理、天良、本心、良知和致良知,讲到一念之动即是行,等等。如果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我看学生思想会越学越乱,头脑变成跑马场。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经典进课堂讲授中出现的立论差异,就要讲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相通之处,也会由于各自关注点不同而产生的论述的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承认世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认识来源于实践,否则,它就不能承担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特性,它重视客观性、规律性和可验证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求研究客观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要求研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研究世界的客观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重视物质世界、重视实践活动、重视客观规律,重视科学的认识论和能动反映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科学世界观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反对事理分离,离事而言理;反对心物分离,去物而言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儒学中的气论、墨学中的认识论和逻辑学,老庄哲学中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通相似之处。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人生伦理型文化,是重道德、重价值、重修养、重心性的学说。人不仅有对象性意识还有自我意识;对象性意识当然离不开对象,是一种反映性意识;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的本性是自律,人不可能离开人的内心世界而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以心为体,重内心世界,强调修养是中国道德伦理型文化的立论依据。

  心是什么,我们无法按人体解剖学来理解这个中国哲学问题。按生理学,人有心脏,它是人的生理器官;心脏不是思维器官,人的思维器官是大脑。在中国哲学中,心是包括知情意,包括人的道德和价值在内的主体的能动的内心世界。它是人的身体和行为的真君,是主宰。恻隐心、羞耻心、辞让心、孝心,诸如此类的所谓心,就是道德规范内化而形成的良知。良知,就是内心的道德;致良知,就是通过修养而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而知行合一就是道德实践。一念之动就是行,必须慎独排除杂念。人人有圣人之质,但不一定能成为圣人,因为人的天良容易为私欲所蔽,必须修心。只有正心才能诚意,才能修齐治平。这是“修心”说的意义所在。

  当年毛泽东在师从杨昌济先生时,熟读泡尔生的伦理学。毛泽东写于1917年的论文《心之力》就是从道德修养的视角看待心性之学的。文章劈头就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创立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与天地万物精神相互养塑者也。”“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志。志者,心力者也”。

  在中国成语中关于心字的成语甚多,这表示中国人对心的重视,对内心修养的重视。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没有羞耻心,必然没有道德底线,什么坏事都能干。百姓如此,当官为政者亦如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的核心就是修心,即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

记录总数:3 每页数:1 总页数:3

责任编辑:作者:陈先达